【上床何忌骨肉亲:母子互动札记】(6)(24/27)

着]。

我也就不作怪了,身心上获得了极大的刺激与快感。到了我家的木薯地,下车后,母亲训了我一句,[坐个车都不会]。

然后开始了劳作。

茂盛得遮天蔽的木薯叶已经干枯萎缩掉落,只剩枝干 ,也恢复了黄土地的面貌。

被吸收了养分的旱地土质疏松,但也得小心翼翼,力求完整地拔出木薯,要力气也要巧劲,不知道为什么,无论我实践了多少次,做得总是不如母亲完美 。

剥脱后装袋,一包包地扛出路,附近的猪倌适时做起外快,用三车帮你运回家中 。

也有收购商驻点,现场收购结算。

也有选择运回家中 ,作进一步处理,脱皮,晒干再出售。

对比起来,后者获得的经济收益比前者大,但功夫多了不少。

与北方机械化规模化作业不同,我们这里务农似乎陷入一种奇怪的矛盾。

我们明知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,但还是选择了面对黄土背朝天,农耕文明的基因深入骨髓。

一方面,农作物的最终收获,成为了我们饮食的主要辅助材料来源,比如,木薯生粉 ,在传统油坊炸出的花生油。

直至今天,这两大件仍是农村出外谋生的携带之物。

一小块一小块,表面经晒后泛黄、内里雪白的豆粉 ,依旧替故土滋养着奔向远方的游子。

另一方面,充裕的农作物是家里的压舱石。

如果仅仅是食用,根本不需要耕种这么多。

收入微薄的广大农村,一旦有需要,只能把多余的粮食换作金钱。

小时候,都经历过卖稻谷换学费,孩子不懂事,看着收购商将谷仓的谷物装袋运走,知道能换来令渴望的钱币,只觉欢喜,哪知道大背后的苦涩,以及民币浸透的血汗。

在父亲经济沉沦的那几年,我听说过,母亲一千辛万苦持的木薯,瞬间成了修补滴水天花板的资费。

后来我回家看着白色天花板上一道深灰色的修补用料,只觉是一道划在我们生中的伤。母亲几乎没有提及这件事,可我分明能想象到她当时的绝望与悲苦。

一个小意外事件,能重创一个家庭。

就靠家里的一亩三分地,把孩子拉扯大,乃至供书教学 ,大们用这一句话教育了孩子一生,成为不少农家子弟后厚重的回忆,也鞭策着他们快快懂事,挑过养家的担子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地址发布邮箱:dybzba@gmail.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!